2020年,多重效益加速的土壤修复行业在2021年继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目前,土壤污染和治理市场正在从重污染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乃至全国发展。一年来,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发布节奏加快,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土壤污染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控制、污染责任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体系。因此,有必要从环境调查、风险管控、治理和修复等方面构建和完善整个产业链。
在政策导向、场地再开发利用需求、环保意识提高等重要因素的推动下,市场持续改善。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初步建立了79941点的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了所有土壤类型、县和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公开统计显示,行业公开宣布的合同总额已超过850亿。其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仍占工程业务的主体,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市场化、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将得到加强。同时,土壤修复业务的需求将向多样化和精细化转变。从相关政策来看,目前的污染治理理念是从“预防”和“控制”入手,而不是投入数万亿资金彻底修复污染土壤。
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仍以传统建设项目的EPC模式为基础。项目外包后,修复费用由政府承担,资金额度有限,而PPP模式对治理企业规模要求较高。随着土壤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准确判断土壤污染风险和监测土壤污染将成为新建和在建项目土壤污染防治的首要要求。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已经从传统的污染控制项目承包发展到环境内务管理、棕地开发和PPP等多种模式。
然而,土壤修复也是一个昂贵的行业,其修复周期因污染程度而异。众所周知,土壤污染修复周期长、成本高、效果慢、区域性特征明显,现有技术的普适性有待提高。由于技术约束相对较少,现阶段市场拓展能力非常重要,企业的经验、资质、综合技术能力和资金是市场能力的重要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约有1万家企业进入修复行业(或有行动进入修复行业),比过去十年的企业总数增加了约77%。随着政策的完善、技术的升级和修复标准的细化,土壤修复行业的壁垒将得到显著改善,未来企业的增长速度有望放缓。即使找到了土壤基础,需求还是以理性甚至保守的节奏分阶段、分情况、分地区释放。
然而,一些组织预测,随着各城市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详细调查和备案的完成,实际土壤修复的市场将具有很高的爆炸潜力。污染者付费模式是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将从零开始成为市场。特别是随着《土壤十条》的深入实施和推广,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窗口,土壤修复市场将由缓释走向快速崛起。